葡萄乾布丁模型完整介紹在FB粉專、Mobile01、PTT的網友最新推薦以及評價討論大公開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葡萄乾布丁模型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3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科技大觀園、learnwithemily等,共有3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1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Emily H ?? ?? ??⠀等,同時還有2篇留言的反饋,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葡萄乾布丁模型有關!另外還有關於葡萄乾布丁模型的相關影片還有葡萄乾布丁的各種內容以及葡萄乾布丁 英文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葡萄乾布丁模型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葡萄乾布丁模型是什麼內容吧:

科技大觀園
2019年6月4日
熱度指數:49
按讚數:46
留言數:2


【為什麼要學習前人的錯誤理論?】

你說得出幾個以前科學家錯誤的假設呢?例如光的假想介質乙太?例如梅子布丁模型?或極光是一條龍?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這些現在已經知道錯誤的理論呢?
看這篇文章之前,先在心裡(或留言)準備好你的答案吧~

#思考 #求知慾 #葡萄乾布丁模型聽起來比較好吃

【新文章】為何學習前人錯誤理論?

在我有份教授的一個科學通識課程中,我們討論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我們會向學生介紹西方古希臘文明的物質理論,也介紹東方古中國的物質理論。阿里士多德說,世界是由土、水、空氣、火,還有乙太構成的。古中國人則認為,世界的組成成分是金、木、水、火、土。

有學生問我,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這些過時的理論。「它們是錯的啊!」是的,它們是錯的。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不同元素構成的,我們甚至已把所有元素放進一個表內,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元素週期表。物理學家又發現,元素是由更細小、更基本的粒子構成的,我們把這個終極理論稱為「標準模型」,所有百多種元素都可以由兩種夸克與一種電子組成。

為什麼還要學習古人的無稽之談?是的,我們不再使用那些天馬行空、毫無根據的概念很多很多年了(這是錯的,事實上有很多人還是相信這些東西,並樂意把自己的命運押在這些迷信之上,不過這是題外話)。不過,我認為雖則我們已不再使用這些概念,但學習這些古人的理論仍有它的意義。

放眼世界,各地都有自己傳統的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神話。當然這些都只是古人虛構出來,為了安撫心靈,避免那種對於無知的恐懼。他們不知道是什麼引起雷電、不知道是什麼造成四季更替、不知道是什麼令太陽東升西落。他們於是創造出各種神話,當中包括上述那些金木水火土理論。人類希望從「理解」世界中獲得安全感。當然,這些「理解」徒勞無功,因為根本沒有證據支持,也經不起邏輯推演。

現代科學和神話傳說當然有很大分別。不止於一個「正確」另一個「錯誤」,而在於神話之中,所有問題都已經有了答案;科學之中,解開一個問題只會引起更多的問題。神話之中,追求知識進步的動力就在引入「超越自然的力量」後消失了,理論不會再有進步,end of story。科學探索卻永遠不會有完結的一日。

之不過,我認為這些「錯誤理論」都有個共通點,而且與現代科學的宗旨不謀而合:以盡可能少的定律解釋複雜的物質世界。我們不能夠從那些過時的理論學到什麼,它們甚至連邏輯推理都欠奉;但我們能夠學習到的是,人類那種對理解世界近乎執著的求知慾。這慾望甚至使我們能夠對不合理、不邏輯的地方視而不見,而使這些過時的概念能夠流傳幾千年。這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嗎?

科學通識課程,最重要的並非傳播硬知識,而是普及科學的思考模式。愛因斯坦曾對記者的提問坦承不知道,說「這資訊在書中就可以找到,並不存在於我的腦海之中。」(記者問他音速為多少)。他也曾指出過,「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學習很多知識,而是學習如何思考。」

我亦很高興,同學思考為何我們要教導這些東西,已經踏出科學思考的第一步了。

learnwithemily
2020年5月6日
熱度指數:22
按讚數:22
留言數:1

《科普為什麼重要》

前幾天在學校跟學弟妹分享的時候,就有人問我,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科普」,他想要知道的是如何準備學測。

但對我來說,科普就是準備學測的一部分。

就像科學史一樣,如果只是記誦哪個科學家透過哪個實驗發現原子的哪個部分,當然很無聊,也很難記起來;但如果你讀的是湯姆生發現電子的奇聞異事,或是葡萄乾布丁模型的葡萄乾布丁在當時是多麼熱門的甜點,這就不容易忘了。 (冷知識:英國的「布丁」是一種蛋糕喔)

同時科普可以很專業,也可以很有趣,又沒有人逼你記起來,就當成很酷的新知讀一讀吧~

尤其現在越來越強調素養導向,素養就是competence,就是希望我們不只是一味的背誦那些硬梆梆的資訊,而是把它內化成我們能夠運用的知識。

#𝒆𝒎𝒊學學學#𝒆𝒎𝒊學自然

#studygram #education #school #learn #love #teaching #fun #2020 #學習 #讀書帳 #讀書方法 #讀書計畫#自主學習 #自學 #經驗分享 #自然#科學 #科普 #物理 #生物 #化學 #理化 #科技 #資訊 #考試 #109指考 #109會考

Emily H ?? ?? ??⠀
Emily H ?? ?? ??⠀
2020年3月17日
熱度指數:121
說讚數:119
留言數:2

《科普為什麼重要》

前幾天在學校跟學弟妹分享的時候,就有人問我,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科普」,他想要知道的是如何準備學測。

但對我來說,科普就是準備學測的一部分。

就像科學史一樣,如果只是記誦哪個科學家透過哪個實驗發現原子的哪個部分,當然很無聊,也很難記起來;但如果你讀的是湯姆生發現電子的奇聞異事,或是葡萄乾布丁模型的葡萄乾布丁在當時是多麼熱門的甜點,這就不容易忘了。 (冷知識:英國的「布丁」是一種蛋糕喔)

同時科普可以很專業,也可以很有趣,又沒有人逼你記起來,就當成很酷的新知讀一讀吧~

尤其現在越來越強調素養導向,素養就是competence,就是希望我們不只是一味的背誦那些硬梆梆的資訊,而是把它內化成我們能夠運用的知識。

#𝒆𝒎𝒊學學學#𝒆𝒎𝒊學自然

#studygram #education #school #learn #love #teaching #fun #2020 #學習 #讀書帳 #讀書方法 #讀書計畫#自主學習  #自學 #經驗分享 #自然#科學 #科普 #物理 #生物 #化學 #理化 #科技 #資訊 #考試 #109指考 #109會考